凉粽是什么
凉粽始于唐代,是由唐代“烧尾宴”上的“赐绯含香粽”演化而来的,想像一下,在那个“环肥”为美的年代,这“赐绯含香粽”一定风靡了长安的街头小巷。端午节包凉粽是南方地区都存在的习俗,特别是两广地区极为普遍。广西南部地区,比如宁明、崇左、龙州等地,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,叫做“灰水粽”。

在南方,特别是广西南部地区,凉粽也叫灰水粽 原料:糯米,米粽叶或竹叶,食用碱水,食用硼砂,黄糖或白糖.做法:糯米淘洗干净沥去水分,米粽叶或竹叶洗净备用.把一定比例的食用碱水倒进盛糯米的盆中一起浸泡约60分钟后,沥干水,加入食用硼砂搅拌均匀。
取一只碗放2汤匙槐花蜂蜜、凉开水搅拌均匀浇在凉粽上。
蜂蜜凉粽(fengmi liangzong):蜂蜜凉粽是西安夏季常见的一种小吃,以糯米、红枣为原料,用竹叶包裹成粽子形状,煮熟后放凉,食用时淋上蜂蜜,甜而不腻,清凉解暑。总之,西安的传统小吃不仅仅是食物,它们承载着西安的历史和文化,每一种小吃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。
凉粽的南方凉棕
1、在南方,特别是广西南部地区,比如宁明、崇左、龙州等地,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,叫做“灰水粽”。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,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,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,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。
2、凉粽始于唐代,是由唐代“烧尾宴”上的“赐绯含香粽”演化而来的,想像一下,在那个“环肥”为美的年代,这“赐绯含香粽”一定风靡了长安的街头小巷。端午节包凉粽是南方地区都存在的习俗,特别是两广地区极为普遍。广西南部地区,比如宁明、崇左、龙州等地,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,叫做“灰水粽”。
3、凉后剥去竹叶,凉粽晶莹透亮,呈金黄色,香气浓郁 小粽子与凉棕的品尝吃法 对于吃凉粽,可先放置冰箱冷藏后,把香糯凉粽切成小块,盛入碗内,直接蘸蜂蜜或白糖食用。或是把蜂蜜放入碗中兑水,将切好的凉棕放入水中浸泡食用。
4、材料:苦楝树炭灰过滤水,糯米泡2个小时左右,滤掉多余的水。粽叶过一下热水,然后稍微洗洗干净。包法有长条形,三角形。一般不能太粗。包好后煮2个半小时,高压锅压半小时。放凉后再吃。广西正宗吃法是蘸着蜂蜜。
5、一个是物产的限制。以长江为界,南方居民本就爱腌制咸货腊肉,东南沿海地区更是盛产海货,所以他们做的粽子爱放咸肉、海产品等,而北方产枣,所以多裹蜜枣粽子。一个是受饮食习惯的影响。粽子在南方可当主餐,肉和米混合理所当然。但在北方,粽子是过节时的点心,北方人更习惯把肉做成菜。
广西人端午节才吃的凉粽,太好吃了!
图片上这种粽子叫“凉粽”。凉粽广西特有的一种粽子。每到端午节,在广西很多人家里都会包凉粽来吃,但并不是广西所有地区都会在端午节包凉粽,大部分是广西靠近越南边境那一带(比如大新、崇左、百色等地区)的人才会吃凉粽,当然,越南也会包凉粽来吃。
图片所示的粽子是广西特有的传统食品,当地人称其为“凉粽”。这种粽子在广西的某些地区,特别是靠近越南边境的地方,如大新、崇左、百色等,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美食。虽然越南也有凉粽的制作与食用习惯,但广西的凉粽独具特色。 制作凉粽的过程相当繁杂,首先要准备凉粽水。
不放馅料,用草木灰水煮的凉粽,广西人喜欢吃的原因:农历五月,天气已经热起来了,凉粽不容易坏,比肉粽更容易保存。草木灰水pH(酸碱度)大概在5—3之间,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。在粮食匮乏的古代,保质期更长的凉粽比肉粽更有竞争力。
端午吃粽子的风俗,与正月的元宵、中秋的月饼一起,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。凉粽是广西人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。端午节和吃凉粽的传统习俗最早要追溯到周朝时期,当时的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视为“恶日”,即恶劣的日子,意思是天气炎热的夏季到来,病虫害等祸害增多。
端午节包凉粽是南方地区都存在的习俗,特别是两广地区极为普遍。广西南部地区,比如宁明、崇左、龙州等地,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,叫做“灰水粽”。经过炭灰水煮熟的凉粽称为“午”,经过清水煮熟的粽子叫“M”,包成三角形的粽子称为“角膜”。
在南方,特别是广西南部地区,比如宁明、崇左、龙州等地,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,叫做“灰水粽”。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,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,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,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。
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凉粽
1、端午节吃凉粽的原因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: 气候原因:农历五月天气已经热起来,凉粽不容易坏,比肉粽更容易保存。草木灰水pH在5-3之间,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。在粮食匮乏的古代,保质期更长的凉粽比肉粽更有竞争力。
2、端午节吃凉粽的原因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: 气候原因:农历五月天气已经热起来,凉粽不容易坏,比肉粽更容易保存。草木灰水pH在5-3之间,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。在粮食匮乏的古代,保质期更长的凉粽比肉粽更有竞争力。 贫穷原因:广西属于岭南地区,在古代并不富裕,过年还能吃肉粽,端午就只能吃凉粽了。
3、凉粽久存不变质,古人便于远航远行途中食用。
吃凉粽子小心伤及脾
1、凉粽伤脾 热粽养胃 古代包粽子所用的糯米并非精白米,粗制糯米可提供较多的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。现代人在粽子里添加小枣、花生、莲子、山药等配料,更有补益作用;添加红豆、绿豆、豆沙等配料,则能清热解毒,并增加蛋白质含量;制作肉粽、蛋粽,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,增加铁的含量。
2、专家还指出,糯米温中补气,适合脾胃有病的人吃,把糯米煮粥趁热喝确实可滋养脾胃,特别有益于脾胃虚寒者;但糯米做的粽子如果放凉后再吃,或者凉后再热了吃,就难消化以致伤脾胃了。如果再加上大量动物油脂,更不是人人能够承受。
3、吃粽子之前,最好先了解粽子的温性、凉性。时下天气闷热,容易损伤脾胃,诱发肠道疾病,如果盲目吃粽子,可能会增加患病几率。脾胃虚寒的人呢,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,多吃一些温性的粽子。